
環顧當今之世界,兩條主線愈來愈明.
一條是美國維護自身霸權之路,另一條是我國不可逆轉的強勢復興之路。
很多人說,中美兩國當前打的是貿易戰、金融戰和科技戰。
將來之世界,若是哪一方可率先取得突破,必然會成為新一代的領航國。
美國人害怕丟失握了百年的霸權,必須要將我國置于死地。
我國自近代以來遭受了百年的恥辱,必須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就好比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則”,不管敵人是否強大,先假定其比自己強大,必須率先出招,消滅之,讓其沒有任何反擊的機會。
兩個國家為何會出現當前這樣一個局面?
在這樣一個局面下我國又該如何應對美國的招數?
中美兩國的國運起伏
一切都要從遙遠的公元1567年開始說起,如同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開頭所言。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年份,看似沒有發生什么大事,但是后來一些引起國際震動的事情,全部都是由此而來。
公元1567年,嘉靖皇帝的兒子隆慶帝登基,其廢除了原來的海禁政策。
這個政策在今天看來好似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因為在當前近代史的語境里,清朝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就是因為閉關鎖國。
然而,在那個時候我國卻不適合打開海禁,站在歷史的現場,或許看不到那么遙遠的未來。
但是從今天來看,當時我國根本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貨幣體系。
當時,我國與其他各國之間是貿易順差,其他各國又都需要我國的貨幣來交易,因此,歐洲諸國白銀量奇缺。
恰巧,他們在拉丁美洲發現了大量白銀,手里有錢了。
后來,萬歷年間的張居正又實行了一條變法,將原來由布帛、糧食交稅的方法換成了直接由白銀交稅。
白銀需求量激增,大量的白銀迅速涌入我國。
按照當代經濟學理論,一個國家的貨幣的發行量必須與這個國家的本年度的年度生產總值相適應,否則經濟就會出現問題。
當時,明朝已經對基層失去了絕對掌控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些權力到了當地的一些豪強地主手中,他們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霸占了無數小民的土地。
這也是為什么清朝時期的雍正要施行“攤丁入畝”的原因。
不這么做,怎么給大清朝續命呢?可惜這種做法仍舊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再后來,西方殖民者來了,人家先進的炮火一下子把我們打懵啦!
我們的民族進入一個懷疑自我的時期,我們從懷疑自己的武器,到懷疑自己的文化與制度。
這是一種深深的自卑心理,這種自卑的心理會讓人對自身做出錯誤的判斷。
民國時期,土豪劣紳與買辦資產階級繼續著對底層農民的壓榨。
國家雖然在形式上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導致我們這個國家的問題根源仍舊沒有解決。
直到教員的出現,其在井岡山的探索給出了答案: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針對的就是基層組織建設的問題。
我們的國運從此開始走上坡路,但是這條路注定漫長而曲折。
再看美國,漂洋過海到美國的幾乎都是英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富有斗爭精神,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十幾年之后,于1776年建立國家。
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建立了先進的金融體系與行政體系,也就是說人家立下的第一塊基石便非常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
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在當時那個時代僅僅是一種理論,美國卻直接把其轉化為現實。
制度與經濟文化相輔相成,落后的制度必然會阻礙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先進的制度必然會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
也該是人家國運昌盛,兩次世界大戰為人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全世界幾乎都在打仗,人家安心地吸納全世界的人才,同時為全世界提供各種商品。
這個時候的中美還沒有形成競爭關系,二戰之后,擁有著強大實力的前蘇聯才是人家看得上的競爭對手。
也恰恰是因為前蘇聯的存在,美國沒有注意到我國,我們才換來寶貴的發展時間。
仔細梳理一下,其實,從井岡山埋下第一顆種子時,我國與美國就注定要有今天。
或許沒有美國,有另外一個國家存在,我國也會隨之有今天的局面。
一個在過去數千年一直領先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崛起了兩百多年的后起之秀。
當歷史走到某個分岔路口時,兩個國家必然會發生沖突。
教員高瞻遠矚,早就算到了這一步,為什么他力排眾議,也要抗美援朝?
他要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做更多的事情。
而美國的一些富有遠見的人物,也早就開始做準備。
《辛丑條約》簽訂時,八國聯軍皆拿到了賠款,美國卻將這些賠款設置成專項留學資金,專門用來培養中國留學生。
他們的目的就是在思想上奪得先聲,其一,讓我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先認同他們。
其二,盡力留住他們,不讓他們回國,錢學森艱難回國這是一個例子。
歷史終于走到了今天,兩個國家到底誰能更勝一籌呢?
決戰的關鍵路口
這是一場有關國運之戰,自隆慶年間到今天,我們用了將近五百年的時間,才找到根治國家疾病的良藥,如今病已痊愈,文明古國顯示出勃勃生機。
縱觀歷史,每當到了決定國運的關鍵時期,我們從來沒有退讓過。
而美國自建國以來遇到的最大對手莫過于前蘇聯,前蘇聯因為體制僵化導致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以自我解體結束了那場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其與我國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在經濟方面,其幾次對我們圍追堵截,意圖減少我國產品的出口量,試圖讓中國制造滯銷。
而我們積極應對,我們一方面繼續發展“一帶一路”,一方面推出了國內大循環戰略。兩套辦法:
第一套就是走南南合作的路子,你們歐美不要,另外一些發展中的國家需要我們這些物美價廉的產品。
第二套辦法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自行蹚出的路子,城市和鄉村之間,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彼此之間所制造的產品可以自產自銷。
美國的這一拳打得很用力啊!幾乎使出了全力,可惜一拳挺到了棉花上。
金融方面,實話說,這方面我們的確吃了虧。畢竟我國才走了七十五年的時間,人家都走了兩百多年了。
人家在金融方面的經驗的確比我們玩得熟練,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交了許多學費。
但是我們及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正在積極堵塞漏洞。這方面我總結出的經驗,連美國也瞠目結舌。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其他各國均陷入了危機,只有人民幣無比堅挺,我們不僅毫發無損,經濟方面仍舊保持著高速增長。
美國人當時根本就不知道我國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同樣處于全球化之中,我國為何能保持“外界驚濤駭浪,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
此時,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完全體現出來,我國已經解決了對基層組織掌控不牢的問題。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我國向來有著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優勢。
我國的國民都十分支持國家的行為,只要能夠讓我們這個國家變得更好、更強大。
而我國解決方式很簡單,我們發行國債,因為我們藏富于民,故而百姓的手中都有錢。
老百姓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自然會去購買國債,我們可以發行國債籌集來的錢進行大基建。
大基建則是為未來發展蓄力,為我們在下一輪發展奠定基礎。
為什么強大的物流體系、網購能夠在我國迅速發展?就是因為大基建的功勞。
同樣的招數,美國卻無法使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制度沒有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已然與當前的社會不適應。
當一個國家的制度與經濟之間出現不適應時,任何的貿易戰、金融戰等方式,不過是“術”方面的抗爭,就像我國清朝時期的洋務運動,最后勢必會失敗而收場。
不過這需要時間來證明,而時間終究會把我國丟失的五百年的國運,重新還給我們中華民族。
參考資料:
中國駐美大使:貿易戰科技戰是雙刃劍,損人不利己的事為什么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