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的一次采訪中,大眾首席執行官Oliver Blume對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發表了深刻的看法。他將中國比作一個“經濟發展的健身中心”,認為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對全球汽車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Blume指出,中國在電池技術、軟件開發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具有極高的創造力和務實精神,并且成本效益非常顯著,這些都為汽車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Blume提到,中國市場的創新速度和成本效率不僅推動了本土企業的飛速發展,也為全球汽車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創新往往是通過務實的方式進行的,”Blume說道,尤其是在電池技術和軟件領域。他認為,這種創新態度和技術優勢,可以為大眾集團提供重要的借鑒,并且幫助大眾將這些成功經驗應用到全球各地的市場。“這些經驗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全球市場的變化,尤其是在德國,過去我們過于依賴曾經的成功,現在需要吸取更多來自中國市場的智慧。”
盡管Blume對中國市場的潛力充滿信心,但他也承認,當前大眾在中國的市場表現面臨著一定挑戰。根據最新的銷售數據,2023年大眾在中國的銷量下降了近10%。這種下降主要受到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激烈競爭,尤其是電動車市場的壓力。比亞迪作為中國本土的電動車領軍企業,已經超越大眾,成為市場的主要競爭者。
然而,Blume強調,大眾在燃油車市場仍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大眾仍保持著超過20%的市場份額,繼續在中國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盡管電動化的趨勢已經愈發明顯,大眾在電動車領域仍處于發展階段,而中國市場的本土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快速崛起無疑加大了競爭的壓力。
Blume還指出,中國不僅在電動車領域表現出色,在傳統汽車技術領域也有顯著進步。“中國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了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汽車工業,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他說道。這一快速崛起的競爭環境,也迫使大眾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市場適應性,以保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在談到如何應對中國市場競爭時,這為大眾的首席執行官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歐洲不應僅僅依賴關稅來保護自己免受中國進口車的沖擊。Blume認為,關稅政策需要更加智能化,不僅僅是提高關稅這么簡單。他建議,歐洲可以設計一種更加靈活的關稅體系,并將關稅與投資激勵措施結合起來,以促進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Blume表示,歐洲應當通過這樣的策略來平衡與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競爭,同時也為本土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通過智能關稅的設計,能夠在保護歐洲市場的同時,促進更健康的全球市場競爭環境。這一政策將有助于推動歐洲汽車產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份額方面的持續增長。
中國市場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大眾集團可以通過借鑒中國市場的經驗來提升全球競爭力。Blume表示,中國市場的變化和進步,迫使全球企業必須加速創新,并在全球競爭中保持敏捷。“中國的進步讓我們保持警覺,也讓我們保持快速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