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六年,再度召開最高規格座談會。
到底意味著什么?
先說結論: 如果說2018年的座談會是“提振信心”。
那這次2025年的座談會是“沙場點兵”。
此次會議召開的時間節點頗為微妙,上一次會議于2018年舉行,主要目的是為當時信心受挫、融資困難的民營企業提振士氣。 而此次會議于2025年前夕召開,正值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科技封鎖不斷升級的關鍵時期,更像是一場動員大會,旨在為民營企業部署新的發展任務。
到底有哪些變化?
1.科技企業主導地位凸顯。
2018年以互聯網+房地產為主。 互聯網: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等互聯網平臺; 房地產:萬科、恒大、碧桂園等; 2025年則以新質生產力企業+新能源為主。 新質生產力:DeepSeek(AI)、宇樹科技(機器人)、奇安信 (網絡安全)等硬科技企業。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成為主角。 新能源: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全球第一)、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龍頭)、正泰集團 (光伏)。 這說明,在"雙碳"戰略下,新能源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極。
2.兩頭并重。
此次會議并非僅僅是為科技行業加油鼓勁,傳統產業同樣受到了關注。 飛鶴乳業、新希望等企業的參會,表明政策不僅致力于沖刺科技高地,同時也注重穩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 畢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僅依賴于人工智能和芯片產業,能夠帶動大量就業的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同樣是國家關注的重點所在。
3.房地產行業角色轉變。
與2018年碧桂園、萬科等房企參會不同,2025年名單中房地產企業完全缺席,標志著該行業已從增長引擎轉變為風險防控領域。
到底釋放哪些信號?
1.新質生產力成為發展主軸。
人工智能、機器人、半導體等前沿領域企業占比超60%,政策紅利將向這些"未來產業"傾斜。
2.科技自主可控升至戰略高度。
韋爾股份(全球前三CMOS芯片商)、奇安信的入圍,凸顯國家對半導體、網絡安全等"命脈產業"的重視。 這與美國對華科技遏制政策直接相關,國內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已由國家意志驅動。
3.全球化布局成破局關鍵。
座次安排頗具深意:任正非(華為技術攻堅)與雷軍(小米全球拓展)同坐前排,象征"核心技術突破+國際市場開拓"的雙重戰略。
寧德時代2024年儲能電芯出貨量全球第一,中國企業已具備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涌現出不少年輕創業者的身影,例如宇樹科技的王興興,其創辦的公司僅成立五六年,便成功研發出全球領先的四足機器人,能夠受邀參加如此高規格的會議,意味著國家正在為這些“小而美”的科技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它們未來極有可能成長為獨角獸企業。
這場高規格的座談會,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更向市場釋放了“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基本能夠明晰未來幾年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
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