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可能又要見證歷史了。
什么歷史呢?東大完成從輿論、產業、經濟等,全方位突圍的歷史性時刻,我們可能將會從一個被動的防守者角色,變成全面主動的國際秩序塑造者。
01
最近發生了幾件大事,一個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突然對中國的態度出現了180°大反轉,從以前的抹黑加陰陽怪氣,到現在滿屏都是溢美之詞。
他們前段時間拍了個紀錄片,叫中國智造2025。上來就對咱的DeepSeek一頓夸獎,說我們的應用程序如何先進,緊接著又說中國的新能源車已經問鼎全球!中國的無人機已經統治全球的天空等等,臨了還加了句,中國將挑戰美國科技巨頭的主導地位,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主導者。注意,這些話可完完全全是BBC的原話。
要知道,以前的BBC,但凡聊起中國,那必是先設好負面立場,然后拿著放大鏡一點點找你的污點,就是沒有污點,也能用蒙太奇手法,給你創造出污點。
就拿前幾年為了說中國環境差,直接給整個紀錄片的畫面,都加上了灰黑濾鏡,這么一來,就是再清新明朗的環境,也瞬間變得蒼白壓抑。
按照他們以前的操作,說起中國智造2025,那張口就是“中國智造,名亡實存”。即便是有客觀報道,最后都得加一句,那這一切的代價是什么呢?
02
另外一件是,代表歐洲精英意志的全球前十投行—德意志銀行,突然發了一篇報告,標題叫China eats the world,中國吞掉世界。
核心論點就兩條,中國正在粉碎西方世界企圖遏制中國的幻想,而DeepSeek,就是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這個斯普特尼克時刻,指的就是前蘇聯突然完成對美國軍事、科技的超越,搶先于美國發射了一顆名叫斯普特尼克的衛星,然后美國慌了。
現在DeepSeek的橫空出世,意味著中國從一個只會造玩具,造衣服的低端制造業國家,徹底蛻變成了一個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領域都相當有競爭力的超級大國。
按照德意志銀行給出的數據,中國已經在基礎電子、鋼鐵、造船等領域,牢牢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通信、核電、國防和高鐵等領域,中國標準成了世界標桿。
還有其他一些高端制造和高科技領域,中國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都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擴張。到現在為止,全世界的產業,幾乎都得看中國的臉色。尤其DeepSeek的橫空出世,已經讓他們感覺到了不安。
03
這些不說放十年前,就是幾年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別說他們不信,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但是時代變了。
三十年前,在美國刷盤子的月工資,比我們老師半年的工資都多。那會兒,西方可以對著我們大講特講他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只能講宏大敘事。但三十年后,情況完全逆轉了。
三十年間,我們埋著頭緊趕慢趕,絲毫不敢懈怠,風電、光伏、電池、新能源車,還有化工、制造等等方面,統統完成了追趕甚至超越。
我們的風力發電機,發電量比通用電氣高三成,但成本只有七折,長三角的新能源車產業鏈,半徑300公里內解決全部零部件供應。光伏產能占到了全世界的8成以上,工業綜合產能以30%以上的占比,直接成了全球供應鏈的錨。特高壓更是干成了全球標桿,我們的標準成了全球的標準。
還有我們的無人機,一年產能1000萬架,平均一天27000架,一天的產能就比美國一年的產能還高。尤其這一兩年,四川艦的電磁彈射給太平洋燙了個離子燙, 系列飛行器在沙盤上玩起了"快遞消消樂",更別說天上飛的玄鳥無人機、國產六代機,還有海里的虎鯨作戰艇,055、四川艦了,活生生把現實玩成了未來科幻!
04
他們突然意識到,矮化中國好像也沒什么作用,人家根本不care,該突破的領域一個沒落下。繼續矮化中國,只是給自己國家的民眾編織認知繭房,不僅起不到遏制中國的作用,反而只會讓他們自己變成刻舟求劍的楚人,看不見早已飛向月之暗面的嫦娥。
再加上美國搞起了戰略收縮,從以前的四處給錢,變成了閉關鎖國,在全球留下了一大片真空地帶,影響力也因此大幅下降。尤其那個專門針對我們,搞文化入侵和顏色輸出的國際開發署,牌子都直接被馬斯克給摘了,沒人給抹黑中國的機構打錢了。
回到我們這里,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我們的技術積累很可能已經到了質變的時刻了,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幾年我們的科技將迎來一波集中爆發期。而這股浪潮也最終會擴散到產業的每一個角落,惠及到我們每一個個體。現在,我們的個體端確實還不強,有一連串的問題亟待解決,但這是時代大勢的問題,有好也壞,也本是這個世界的基本邏輯,是每個文明都得經歷的陣痛。
當舊的全球化鐘擺開始卡殼,屬于我們的機會就會到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受益,這些藏在我們身邊的問題,也終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