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母機作為制造業的基礎裝備,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高端制造的能力與水平。近年來,美歐等國頻繁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科技企業實施多輪制裁,其中工業母機領域是重點制裁對象之一。
截至2025年5月,共有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華中數控等30家(原36家,移除6家)工業母機產業鏈重點企業被歐盟、烏克蘭、英國管制或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EL)、美國財政部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美國商務部未經核實清單(UVL)等。
制裁措施不僅涉及出口管制,還包括資產凍結、金融封鎖、供應鏈限制等多重手段,對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可控進程帶來嚴峻挑戰。
表1 中國工業母機產業鏈企業受美歐等國制裁情況
美歐等國的制裁邏輯清晰,即通過技術封鎖延緩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突破。
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外部封鎖往往倒逼自主創新,制裁清單是危機也是轉機。
中國工業母機產業在壓力下加速技術攻關,國產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精度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國內市場占有率也從不足1%提升至30%以上。
面對制裁,中國積極采取系統性應對策略。短期來看,被制裁企業可通過法律途徑爭取權益,如小米、中微半導體等企業曾通過訴訟成功從美國制裁清單中移除。
中長期則需強化技術自主可控,加大對高端數控系統、核心功能部件及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投入,同時構建多元化供應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此外,中國在稀土、鍺、鎵等關鍵原材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可適時運用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增強博弈籌碼。
長遠而言,工業母機的發展不僅關乎產業安全,更是大國競爭的關鍵領域。美歐等國的封鎖不會阻止中國技術進步,反而可能加速中國高端制造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