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國在高端機床領域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較大差距,有人提出,我們能通過逆向工程追趕上先進水平嗎?逆向工程是什么?這個想法有可行性嗎?
簡單來說,逆向工程是一種產品設計技術再現的過程,通過對一項產品進行逆向拆解、分析及研究,從而得到該產品的組織結構、處理流程、功能特性及技術規格等設計要素。這不就是山寨和抄襲嗎?
關于這一點,各方眾說紛紜。就像如今在制造領域被國人捧上神壇的日德兩國,都是靠著逆向工程去起家的。幾十年來,該技術的合法性一直在世界各地的法庭上積累爭論。就中國美國還有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只要是公開合理的,許多產品就可以對其進行逆向工程。有人覺得逆向工程不就是拿到目標產品后拆解,然后用三坐標等測繪儀器測量出零部件的精確尺寸,再搞技術裝備方式不就行了嗎?
那真的有這么簡單嗎?且不說歐美日的頂級機床對中國禁運,就算是沒禁運的中高檔機床也是加了一系列的霸王條款,裝機地點、用途、完整性都要限定,如果說擅自挪動、拆解或者變更用途,機床就會被遠程鎖死的原地變成廢鐵。其實這些限制都是為了防止我們做逆向研發。退一步說,哪怕我們真的能弄到頂級機床,各種軟硬保護措施也都破解了,但要做逆向研發也是地域難度。紀錄片大國重器里有一段說,幾十年前中國技術人員去德國參觀,問可以拍照嗎?
德國人傲慢的表示說,你錄下來都可以,反正你們也做不了。高端機床也是一個道理,你把一臺機床拆到,不能再拆了也測出了每個細微零件的精確尺寸,那你照著這些零件加工出一些貌似一樣的復制品出來,就能組裝出一臺高端機床了嗎?
不可能的。
因為你實際測量的是樣本而不是設計本體,是無法獲得原始的設計尺寸和設計公差的。同時樣本的應力變形、磨損變形也會加大。測繪錯誤,比如測出一個零件的尺寸是4.321毫米,但問題來了,零件設計時是有個允許的公差范圍的,它可能是4.3±0.1,4.3+0.1,4.32±0.01,這是不可能靠測量得知的。而無砂配合的精度會最終影響機床的精度、可靠性及使用壽命。
另外,裝配也是一門技術活,有一系列要求,并不是簡單的拼好擰上螺栓就可以的。再者,干人事的都知道材料和工藝重要性,別人的五大件和零部件分別用什么材料,材料說各種元素配比是怎樣的,哪些材料有哪些處理工藝才能保障壽命穩定性和可靠性?
舉個例子,11年5月,一架波音747在新加坡附近發生事故,事后調查發現,這是發動機葉片疲勞導致的,而材料和工藝一致性上的瑕疵呢,就是此類事故的主要原因。
以上這些都是機械層面,還沒涉及到系統,如果加上軟件,那難度更是呈指數級增加。總之頂級機床的逆向工程是低于難度。那這件事有可行性嗎?
有,但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而且我們要明白,通過逆向工程是不可能掌握最先進科技的,能讓別人逆向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