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站在福耀集團的整裝生產線前,看著AGV無人搬運車來回穿梭,機械手臂揮舞有序,我想起了十年前那個在珠三角工廠里揮汗如雨的自己。那時候我們羨慕德國的精密制造,仰望日本的工匠精神,卻從未想過有一天,外國工程師會專程來到中國學習我們的智能制造經驗。
從"世界工廠"到"智造引擎"的蛻變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令所有人吃驚,長三角地區汽車產量達204.09萬輛,占全國總產量的27%,這也就表明全球每生產四輛汽車,便有一輛出自長三角地區,更為叫人訝異的是,安徽汽車產量76.17萬輛,已然超越了連續多年位居首位的廣東。
這背后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上海開發"大腦"芯片和智能網聯,江蘇提供"心臟"動力電池,浙江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安徽再將它們組裝成整車的產業協同。這種"4小時產業圈"的威力讓歐美同行都感到震撼。
珠三角的"機器換人"革命更是顛覆了傳統認知。2016年廣東新增應用機器人2.2萬臺,總量超6萬臺,約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巨岡機械的陳秋發告訴我,他們的數控機床生產線上,零部件在各工序間的轉運,已經完全由AGV代勞,實現了高度自動化。
技術突破背后的"中國速度"
最讓我震撼的是三一重工的樁機工廠。36000多個數據采集點實時收集工業大數據,為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機型,甚至每一把刀具匹配最優參數。這種精細化程度,已經超越了很多歐美同行。 數據不會撒謊。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10年占全球18.2%提升到2021年的29.8%達到31.4萬億元。我們不僅在規模上領先,更在技術含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環渤海地區的醫療器械產業帶同樣令人矚目。從DR、MRI到數字超聲、加速器從計算機導航定位醫用設備到心血管器材,這些曾經被歐美壟斷的高端醫療設備,如今都有了"中國制造"的身影。
工程師眼中的技術鴻溝與跨越
作為一名在制造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深知技術突破的不易。福耀集團的那位新員工讓我印象深刻,從毫無經驗的新手,到能獨立完成機械手編程,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他的126頁培訓資料,記錄著從機械手操作到生產參數設定的每一個細節。
這類學習速度以及技術吸收能力正是中國制造業興起至關重要之處,我們不滿足于簡單貼牌生產,而是想要掌握核心技術,期望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高位置。
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在電氣設備、計算機、電子及光學設備等新興技術領域的直接出口,比較優勢指數均超過2.8,已具備極強的直接出口優勢。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工程師日夜奮戰的結果。
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心路歷程
十年前我們還在為缺乏高端數控機床而苦惱,為依賴進口芯片而焦慮。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食品、紡織、化學制品、機械設備、電氣設備、運輸設備等13個制造業細分行業中,中國的增加值規模均位列世界第一。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差距。在高精度測量測試設備、工業機器人、3D打印、芯片光刻機等領域,我們與歐美日企業相比還存在差距。在MES系統和ERP系統的深度定制開發上,我們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這種既驕傲又理智的心情,正是中國制造業繼續前進的動力來源,我們不會因為取得的成績就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存在的差距就自卑。
全球制造業版圖的重新洗牌
2024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總體尚可,制造業規模總量仍居首位,全球競爭力呈上升態勢,質量效益分項指標增長幅度位列世界第二,制造業增加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銷售利潤率近些年來首次一同提升。
這一種變化所蘊含的意義遠超數字自身,它代表著中國制造業,從只看重規模到重視質量效益的轉變腳步越發變快。高質量發展戰略已初見成效,我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著高附加值制造業,以及科技創新型經濟轉型。
三大經濟區域帶協同發展正重塑全球制造業版圖;珠三角智能智造、以及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還有環渤海高端裝備制造,每一項都在各自領域創造著奇跡。
當我又一次站在那條智能化生產線跟前,看著機械手臂精確地做完每一個動作,我明白這不但代表著技術的前進,還是好幾代中國工程師辛勤勞作的成果,我們憑借著汗水以及智慧,靠著堅持還有創新,正在譜寫中國制造業全新的篇章。
從模仿到創新,從跟隨到引領,這條路我們走了幾十年。如今當外國工程師來到中國學習我們的經驗時,我們終于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制造,不再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