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凱表示,我國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少自主品牌,使我們在全球化的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這是影響中國機械工業競爭力的關鍵。他認為,當前經濟全球化正在逐步調整和形成新的國際生產網絡,越來越多的產品由多個國家或者多個企業共同制造,甚至出現了“虛擬”制造商。他們只擁有產品的設計,而不從事任何實際的制造過程。
國際生產網絡的最大特點,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眾多供應商相互補充的基礎分工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產業的國際競爭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這類競爭處于產業鏈的高端,主導著產業的市場發展方向;第二層次,是眾多供應商在互補性分工市場上的競爭,這類競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并在競爭中培育了一大批“世界加工廠”。第一層次是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型競爭,是獲得較高利益的競爭;第二層次是規模、效率、質量、成本、價格的競爭,它從屬第一層次,在競爭中獲得經濟利益較低。
多年來,中國機械工業在國際市場上主要參與的是第二層次的競爭,是依靠龐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才贏得國際競爭中的市場地位。因此,只有在第一層次競爭和第二層次競爭中都形成較強的優勢,才能使我國機械工業國際競爭力在總體上得到提升。
周凱表示,做強做大機械工業就是要向產業鏈高端發展,形成能夠與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能力。
首先,提高產業集中度。機械工業經過多年的改制重組,組建和形成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規模競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國內排頭兵企業上海電氣集團的規模,也僅及國外同行業中龍頭企業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現在一些機械企業集團的組建,僅僅是原有制造加工能力的優勢合并,技術開發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機械企業集團的組建應以發展大型科技創新型企業集團為目的,因此相關部門、企業要慎重對待企業間的跨行業重組。
其次,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由于近年來從國外引進最前沿技術越來越困難,因此我們應全力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要有市場支撐,但當前我國重大技術裝備仍然受首臺套采購問題的制約,延緩和抑制了機械工業競爭力的提高。
第三,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我國機械工業現代制造服務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兩方面:總體設計和成套能力薄弱,缺乏具有系統設計、成套能力和系統服務功能的總承包企業;服務貿易差距較大。因此,推進我國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包括發展工程承包公司、加快服務貿易發展以優化出口結構兩個方面。同時,要大力實施服務企業“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擴大我國現代制造服務業出口能力。
第四,發揮技術標準的市場準入作用。機械工業近幾年新技術新產品發展較快,由于標準工作的滯后制約了競爭力的提高。以電動機為例,我國電動機技術進步緩慢的原因之一是按照目前的技術標準,企業生產的高耗低效電機不受限制。因此,應通過制定電動機能效標準,并作為強制性標準實施,要求和引導企業加速技術進步,向產業鏈高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