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觀:避免投資陷入“惡性自循環”良藥
2000年之后,我國的重化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宏觀經濟表現出工業重化的趨勢。長期以來,包括能源、交通、建筑、鋼鐵等在內的大部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后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已成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而在工業重化階段,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迅速發展,因此以增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為目的的固定資產投資就獲得了巨大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相關資源品和投資品的價格發生顯著上漲。如在2002年以前,我國主要(重)工業品的增速都落后于GDP的增長。但在2002年之后,主要(重)工業品的增速都快于 GDP的增長,其中發電量和粗鋼的增速尤其明顯。
自2000年之后,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再次持續快速增長,但要避免投資陷入“惡性自循環”的窘境。為此,中國經濟必然要經歷一輪產業結構升級,而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將有力地推動這一過程。
在科學發展觀下,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區域協調三大戰略將有助于突破投資“惡性自循環”的窘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這三大戰略,投資和經濟發展將通過行業輪動實現結構優化升級。
自主創新:有技術積累的行業首先獲得發展機會
十七大報告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通過自主創新,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避免投資增長尤其是重工業的投資增長陷入過度投資的惡性自循環。
從行業來看,自主創新并不是IT行業的代名詞,它還廣泛發生于傳統行業里面。從影響國民經濟的程度來講,傳統行業里的自主創新更為關鍵。從2006年各個工業行業的(研發)經費與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的統計中可以看出,IT行業的自主創新力度仍然最大,各類設備制造行業也排在前幾位,鋼鐵、醫藥、化學、紡織等行業的自主創新程度也相對較高。
與常識相符的是,礦產開采和公用事業的R&D經費與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排在最末。但是,煤炭洗選與開采業的這一比例在采掘業里最高,甚至還要高于食品、服裝、家具等多個制造業。
專家指出,未來工業行業的自主創新將延續這一趨勢。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領域,一直得到國家的鼓勵,甚至是保護。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把裝備制造業放在第一位。所以,裝備制造業本身將有望憑著更好的自主創新,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
節能減排:推動產業整合和結構升級的重要契機
自2000年之后,中國經濟不斷重化以來,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壓力逐漸加大。在資源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加速度一直低于GDP增速,但2001年開始加速上升,到2003年能源消費總量更是增長了15.3%,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