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的軟肋:是加工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2008-07-22 16:08:03

我國是“世界工廠”還是“世界車間”,名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國制造業肯定有自己的軟肋。在我國已經加入WTO、經濟全球化趨勢愈加顯著的今天,看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找準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并迎頭趕上,這顯得尤其緊迫。
——編者
我國已經或者正在成為“世界工廠”——這是許多人士的樂觀估計。但也有一種聲音,說我國現在只是“世界車間”。言外之意,我國目前制造業的主力集中在搞來料加工,獨立生產高精尖產品的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力還不高。
是“加工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今年11月上旬,世界工程師大會在上海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會上表示,由于制造業水平,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我國現在還只是一個“加工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
徐匡迪說,我國的差距是“階段性”的。“所謂階段性差距,就像我們是小學生,人家是中學生一樣。”其差距主要表現在,制造業仍以低端制造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僅為26.23%。作為出口大國的我國,出口物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的能耗卻高出國際發達水平20%到30%。
裝備制造業成“短腿”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之母”,而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只占制造業總產值的26.46%,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2001年我國卻進口了價值1100億美元的裝備,占進口總值的48%。我國95%的集成電路、70%的轎車部件都依賴進口。去年,全球工業新增發電能力有2/3在中國,但設備90%是進口的。
在大規模引進技術的同時,我國制造業消化能力卻不是很強。我國每年制造200萬輛小轎車,但是沒有一輛是我國設計的,整車設計能力尤其落后。我們在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系統軟件等方面的消化能力也不強。此外,在大型飛機、大型醫療設備、光纖設備等領域,我國基本沒有制造能力,主要靠全盤進口。
我國急需提升制造業的技術基礎,但是這方面恰恰投入不足。制造業基礎研究需要產學研結合,研發周期長,沒有轟動效應,一些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心態浮躁,熱衷于“報喜型”項目研究,忽略了基礎研究。大部分企業奉行“拿來主義”,不肯在基礎研發上花錢。
國外盛行綠色制造
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得知道什么是“世界先進水平”。科學家們在世界工程師大會上說,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已呈現出四大趨勢:“綠色制造”、“極端制造業”、制造業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融入傳統制造業。
先說“綠色制造”。在日本,人們已經提出“3R制造”的概念,即減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ircle)。例如,制造紙張的原料全部來自廢紙。美國則提出了“再制造”和“無廢棄物制造”的概念。
再看“極端制造業”。有了先進的“極端制造技術”,人們就可以制造非常“大”和非常“小”的工業產品。我國三峽工程使用的70萬千瓦輪機重量達到430噸,但它就是完整的“一件”物品,由鋼水一次澆鑄而成。再比如,航天器使用的微型液體泵,有的只有蚊子的吸管那么小,人們也能造出來。
對于制造業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徐匡迪說,美國波音公司制造的7E7飛機,其中超過50%的材料是復合材料,飛機的部件之間廣泛使用粘合技術而不是傳統的焊接技術,這使得飛機的重量大大減輕。
信息技術促進和提升了制造業的水平。波音公司的777客機完全使用數字化設備生產制造,從而使研發周期縮短了40%,返工減少50%。
相關報道
2020年要成制造業強國
到2020年,我國要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屆時,我國的制造業將占GDP的37.6%,比2002年的35.30%略高。產品結構中,輕紡產品比例要下降,機電制造業要從2002年的35.48%提高到40%。事實上,早在1990年,美國的機電制造業占制造業整體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了42.35%。
到2020年時,我國還必須有一批強大的制造業集團,形成若干個類似“硅谷”的有特色、有國際知名度的制造業集中地。
專家:有所為有所不為
世界先進水平就是中國制造努力的方向。首先,大力發展節約資源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次,改變產品檔次,爭取以質取勝,把信息技術嫁接到機電產品中;第三,加快培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第四,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
專家說,我國提升制造業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應該有一些重大專項。例如大型清潔火電、核電設備。到2020年,我國新裝機容量6億千瓦,力爭國內機組占90%。去年,全球工業新增發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