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金屬表面處理行業產業升級有捷徑
2008-07-30 15:08:58

07年,位于南湖區余新鎮的某電鍍廠還是家令當地環保部門異常頭痛的污染大戶。08年,已搬入嶄新的標準廠房、實現了全自動生產的該企業,不僅產能提高了9倍,還徹底摘掉了“高污染”的帽子。
記者在南湖區新建成的金屬表面處理集聚區看到,已有7家曾經污染嚴重的電鍍企業在區內試生產,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滿足了當地其他行業對金屬表面處理的巨大需求。記者同時了解到,在海寧市,目前所有的電鍍企業也正在向政府特別規劃的電鍍專業區轉移。
“建立集聚區是為了實現金屬表面處理行業的產業升級。”作為南湖區電鍍行業專項整治工作負責人之一,南湖區環保局局長陳凱表示,傳統金屬表面處理行業雖然“三廢”污染重,企業超標排放、偷排、漏排現象時有發生,但卻是汽車零配件、電子、五金加工、機械制造等眾多行業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傳統的停產、關閉等整治手段,在清除污染源的同時,也給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困難。
“目前,集聚區在廠房、設備、污水處理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已超過3億元。”據集聚區經營者、浙江中法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其法介紹,在淘汰了原來的老廠房、設備后,集聚區內的7家企業已從原來以手工生產為主變成了全自動生產,隨著各項“節能減排”措施的落實,集聚區內的金屬表面處理完全達到了國家最新的清潔生產標準。
南湖區經貿局有關人士表示,將金屬表面處理企業遷入集聚區,是為了在保存現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實現電鍍企業廢水穩定達標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削減的目標。
“以前從不敢接的大型料件,現在也可以批量生產了。”余新銀光電鍍廠如今成了南湖區金屬表面處理集聚區的一個標準車間,現場負責人顧明榮告訴記者,由于引進了250萬元的全自動生產線,雖然工作人員減半,加工量卻是原來的8到9倍,每月加工費可達100萬元左右。
“進入集聚區的企業平均年產值增長3倍,污水排放量卻只是原來的1/3。”陳凱表示,目前集聚區內7個車間的額定污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別為每年78.5萬噸和65萬噸,并將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以每年5%的速度遞減,“爭取幾年后將污水排放量再減少60%。”
而在海寧,同樣為了扭轉電鍍行業產業檔次低、環境污染重的問題,所有電鍍企業都將轉移到政府特別規劃的電鍍專業區。目前,計劃投資3億元、面積200畝、建設標準廠房26幢的電鍍專業區正按計劃推進,廠房及配套設施土建工程等已基本完成。
有關人士表示,從屢罰屢犯、強制停產甚至關停到以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的方式,讓金屬表面處理企業集中生產、統一管理,嘉興市正摸索出一條金屬表面處理行業產業升級的新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