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制造業正面臨著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巨大挑戰,這無疑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研發環節的信息化需求顯得尤為急迫。然而,我國制造企業尤其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制造企業,信息化的現狀并不理想。安世亞太將憑借精益研發平臺,助推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創新。
PERA:仿真+質量+創新
從1996年作為ANSYS公司的中國辦事處推廣CAE技術,到2004年成為獨立公司獲得新生,安世亞太在以令人驚嘆的速度發展。現在,安世亞太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CAE技術和服務提供商之一。十余年的工程實踐為安世亞太積累了豐厚的研發與實施經驗,并逐步形成了以精益為目標的研發技術體系。
從2008年開始,安世亞太已經開始向新的目標邁進。在與國內性一的CAI(計算機輔助創新)提供商億維訊集團合并,以及和國內質量專家北科匯智達成戰略聯盟之后,安世亞太(PERA Global)提出精益研發理念,并推出了相關的技術及平臺,其目的正是要提供“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技術。這一旗艦產品——精益研發平臺PERA,是根據現代企業研發特點,整合精益研發相關三大核心技術——協同仿真、創新設計和質量設計而推出,可幫助用戶企業形成基于品質管理、注重技術創新、支持產品優化的精益樣機協同開發環境。
精益研發是一種以精益為目標、以精益研發總線為統籌、以虛擬樣機為載體的研發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精益研發數據總線作為門戶與“經絡”,關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實現二者之間的精確映射,為企業提供一種企業級的產品數字化樣機開發環境。精益研發總線(見圖1),即以產品研發關鍵指標(性能、需求、質量、成本等)分解、分析和監控為特色的研發數據網絡——這是安世亞太公司提出的一種通過“信息化看板”來提升、表達和管理產品性能的新技術。精益研發平臺由技術創新子平臺、協同仿真子平臺和質量管理子平臺三大子平臺構成。這三大子平臺既相互關聯,又可獨立運行,并且可以與CAD/CAM/CAP/PDM等常規研發平臺行程協同與集成。
圖1 三大技術整合模式——精益研發總線
精益研發是企業研發的必然趨勢
2008年春,安世亞太開始對精益研發理念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一個月時間內,公司連續在北京、濟南、沈陽、成都、深圳、武漢、南京、上海及西安等9個城市召開了“精益研發技術大會”,用戶對精益研發概念也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某企業CAE總工認為:精益研發將協同仿真、質量管理和創新設計全面整合到一個平臺來,能夠實現較好的流程管理,這是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個趨勢。這個平臺很科學,可以實現CAD、CAE同步,是企業研發的必然趨勢。但是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原因是:有些企業規范的流程還沒有建立起來;企業CAD、CAE的運用還停留在后期的分析階段,即使出了錯也沒辦法改;CAE還不能融合到設計中去,無法實現早期的優化設計。因此,部分企業目前的需求還達不到完整平臺這樣的高度。
這位總工說,對于這樣的企業而言,在PERA三個子平臺中,對協同仿真這一子平臺的需求相對來說更急迫,質量創新也很重要,但不是企業當前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創新設計平臺是在企業質量管理達到一定程度后的目標,可以說,這是三個子平臺中最高的一個目標。
這位總工同時表示,希望安世亞太對于這個平臺的推廣不能只是限于技術人員,對企業行政人員也要進行這種意識的推廣,因為很多時候企業信息化問題并不是單靠技術人員就能解決的。另外,因為這個平臺涉及面比較廣,需要一定的技術知識,所以希望安世亞太能提供相關的培訓,尤其是對企業的決策者進行意識的普及。
對于這位總工提到的問題,安世亞太副總裁田鋒表示,流程梳理的確是很多企業棘手的問題,也一直缺乏一個有效的梳理工具。精益研發平臺正是應企業這一需求而研發的。如圖2所示,此平臺中的精益研發總線表達了在研產品的質量與性能結構樹,為企業設計流程梳理提供了有效手段。有了這個平臺,企業的流程就可以從無到有,有小到大,由點到面,最終形成完善的企業流程。
圖2 精益研發主流程
關于企業CAE應用水平不高的現狀,田鋒認為錯誤不在企業,而在于軟件本身。客戶一直缺乏一個有效的工具將仿真技術導入到產品研發流程。精益研發平臺中的協同仿真技術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企業導入CAE技術的門檻,通過過程封裝和知識工程手段,將復雜的CAE過程簡易化,有助于企業快速導入CAE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