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不說謊,社融果然躺平了
-
主要問題已經不是疫情影響了,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市場掙錢難賠錢易!
-
俄烏戰爭爆發后,西方對俄羅斯進行了全方位的制裁。
出口管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僅半導體一項,全球對俄羅斯的出口量驟減了90%。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俄羅斯的民用航空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因為,俄羅斯不僅被取消了飛機訂單,連國外的飛機零部件都買不到了。
-
汽車一體壓鑄行業深度報告:汽車制造革新,一體壓鑄蓄勢待發
-
金屬3D打印行業研究:先進增材制造工藝,航空航天藍海需求可期
-
機器人行業專題報告:Robot,AI皇冠上的明珠
-
暴跌42%,豐田CEO怒罵新能源,但這就是日系汽車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
臺灣公司新推出工作臺600的立式磨床
-
風電軸承行業深度報告:風機部件國產最后一環,軸承企業百花齊放
-
鈦合金行業深度報告:需求與供給匹配,一體化布局是趨勢
-
碳纖維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高端制造業換裝首選材料
-
中國首次超過韓國,汽車在俄月銷超8600輛!
-
我從不懷疑的一點是,大陸和臺灣遲早統一。而且就在最近這些年,就連臺灣主流知識層也認為,我黨如果是一個放任民粹的黨,早就把臺灣拿下了,反而黨更多的顧忌的是“政治遺產”,有點像在一個家里,有啥矛盾盡量協商解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訴諸武力。
-
小米手機的銷量也在上漲。咨詢公司Mobile Research Group信息顯示,7月小米手機市場占有率約為44%
-
IMF對中國數據一向偏悲觀,不過7月26日的最新預期,罕見地把中國經濟放緩放到最顯眼的位置
-
2060年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日本的十倍。當思考有關中國的問題時,未來中國的樣子將“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
-
這篇作者署名雁默的文章指出,這幾天,大陸輿論風向將兩岸重新定位為主要矛盾,中美則是次要矛盾。文章說,輿論風向要搭配具體政策看,重點不全在于軍演,而在于中方提出了8項反制美方的措施,尤其是其中3項取消重要軍事聯系渠道的行動。
-
去年,我寫過一篇看好電動汽車的文章,認為未來必將是電動汽車的天下,并闡述了背后的邏輯:
電動車的潛力既不是源于“電動”,也不是源于“政策”或“環保”,而是源于“智能化”。
當時很多朋友表示不認可,指出電動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不看好它的發展潛力。比如沒靈魂、沒機械情懷、充電慢、里程焦慮等等。
如今,我看了一下上半年的數據,在上半年經濟這么艱難的情況下,電動汽車仍然是逆勢增長,而且是高增長!
-
如果說哪家企業是臺灣最重要的企業,答案一定是臺積電,沒有之一。
2021年臺積電營業額高達1.59萬億新臺幣,凈利潤5900億臺幣,是臺灣最能賺錢的企業。
臺積電在臺灣的地位,是妥妥的經濟擎天柱。
-
軍用無人機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共9817條記錄,每頁顯示20條,當前第76/491頁
[首頁] [上頁] [73] [74] [75] [76] [77] [78] [下頁] [尾頁]